降低矿石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,需从制备、定值、储存、使用全流程控制,核心是减少各类误差来源(如均匀性偏差、测量误差、稳定性变化等)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:
一、优化制备工艺,提升均匀性
矿石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是不确定度的首要来源(尤其是成分分布不均的矿石,如含硫化物、氧化物的复杂矿石)。提升均匀性需从制备环节入手:
细化粒度:通过破碎、研磨(如用行星式球磨机)将矿石样品粉碎至足够细的粒度(通常要求90%以上颗粒通过200目筛,特殊矿石需更细),减少颗粒间成分差异。研磨过程中需避免污染(如使用玛瑙研钵而非金属容器,防止引入铁、铬等元素)。
充分混匀:采用多次分样、混合的方式(如圆锥四分法、机械搅拌法),确保样品在宏观和微观上均一。对批量样品,需按比例抽取子样进行均匀性检验(如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关键元素,计算不同子样间的相对标准偏差,要求RSD≤2%)。
去除干扰成分:若矿石中含易偏析的成分(如游离金属、挥发性物质),需通过物理方法(如磁选分离磁性矿物)或化学方法(如温和酸溶去除可溶性盐)预先处理,避免其在后续步骤中分布不均。
二、采用多方法、多实验室联合定值,降低测量误差
定值过程的测量误差(如仪器精度不足、方法偏差)是不确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需通过“多方法验证+多实验室比对”减少:
增加平行测定次数:对同一子样,每种定值方法需进行至少6次平行测定(根据样品稳定性可增加至10次),通过统计方法(如计算标准偏差)降低随机误差。单次测量的绝对偏差需控制在方法检出限的10%以内。
多实验室联合定值:邀请3家以上具备资质的实验室(需通过CNAS或同等认证),使用相同样品和统一操作规程进行独立定值,通过格拉布斯检验法剔除异常值后,取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定值结果,减少单实验室的主观误差和仪器偏差。
三、严格控制储存条件,保障稳定性
矿石标准物质的稳定性(随时间的成分变化)会导致不确定度增大,尤其对易氧化、易吸湿的矿石(如含亚铁矿物、碳酸盐矿石):
选择合适包装:短期储存(<6个月)可用棕色玻璃瓶(防光)或聚乙烯瓶(防腐蚀),瓶口密封(如垫聚四氟乙烯垫片);长期储存(>1年)需真空包装或充惰性气体(如氩气),防止空气中氧气、二氧化碳与矿石反应(如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根,导致硫含量变化)。
控制储存环境:存放于恒温(20±2℃)、恒湿(相对湿度40%-60%)的环境中,避免阳光直射、剧烈温度波动(防止样品潮解或结晶水流失)。对放射性矿石,需单独存放于铅制容器中,同时定期监测其衰变产物对成分的影响。
定期稳定性核查:每6-12个月抽取部分样品,与初始定值结果对比(用相同方法测定),若关键元素的变化量超过不确定度的1/3,则需重新定值并更新标准物质证书。